
‘本世紀現已進入最終十年,世界藝術改變非常之大,不過六七十年前,我們議論過的事,仍然仍是我們今天的問題?!@是1990年,林風眠為其文集出書所作之序言中寫下的話。轉瞬,韶光又前行了三十載,這句我國現代派藝術前驅生前的‘人生總結’一如他所留下的畫作般醍醐灌頂。而他所說之問題,就是怎么‘學習西方藝術的方法一掃我國畫之積弊,拓荒現代主義藝術審美和表現方式、發明歸于新年代的藝術’,為其奮戰終身的藝術理念。
年代比他走的慢
林風眠的破與立
身處二十世紀之初劇烈動亂的年代,林風眠自幼對新藝術、新思維充滿神往。五四運動(1919年)時期,呼應‘藝術救國’,他與同學林文錚,常玉、徐悲鴻、潘玉良等成為第一批赴法求藝的我國留學生。1925年,應蔡元培之邀,年僅25歲的林風眠回國擔任北平國立藝專校長,隨后創辦杭州國立藝專,提出‘諧和中西’的教育宗旨,培養出的得意門生如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等,相繼成為我國現當代美術史上的大師。他畢生據守自我藝術抱負,盡心‘中西諧和’的探究,通過吸納民間藝術并使之與西方現代藝術言語相交融,生成全新的視覺圖畫,打造出一起個人風格,并將我國畫從傳統面向現代,在中西交融的探究中結出豐碩成果,其筆下獨具神韻的人物、靜物、景色也因而成為了我國20世紀美術史上一座令人敬仰的高峰。
林風眠、林文錚、吳大羽(由左至右)于巴黎留學時合影
巔峰聚首
50至60年代三大經典體裁之作
是次秋拍,嘉德香港延續春拍關于林風眠藝術思維的整理,再次會聚三件幸免于文革劫難、50至60年代林風眠創造巔峰期之珍稀畫作:從交融西方立體主義、完全推翻我國傳統表現方式的里程碑著作《仙人掌、彩陶與靜物》,到其最為人熟知的經典仕女畫像《白衣仕女》,直至將我國抒發縹緲的意境與西方富于理性次序的構圖圓熟相融的《魚鷹》,深刻觀察該時期林風眠在靜物、人物、景色體裁創造所閱歷的突破、消解、直至沉積的改造演繹。三件著作均初次露臉于商場,由藏家盡心深藏數十載后割愛釋出,實屬可遇不可求之購藏良機!


立體主義的立異構圖
《仙人掌、彩陶與靜物》
Lot 37
林風眠(1900-1991)
仙人掌、彩陶與靜物
彩墨 紙本 | 一九五二年作| 68×68.5 cm
Lin Fengmian
CACTUS, PAINTEDPOTTERY AND STILL LIFE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 Painted in 1952
出書
1999年,《我國現代主義繪畫的前驅者——林風眠》,加拿大亞太世界藝術參謀有限公司,臺北,第173頁
來歷
亞洲重要私家保藏
評價 ESTIMATE:
HK$1,500,000 –2,500,000
創造于1952年的《仙人掌、彩陶與靜物》,是目前林風眠傳世著作中少量有年代紀錄的前期靜物精品,更是他自50年代初起,敵對體主義實驗性表達的要害創造,標志其對我國水墨畫方式表達的改造進入至一個全新的境地。
布景中,垂陣線條切開構成墻面與窗戶,左右兩個‘十’字與撐滿畫幅的大圓勾勒出窗前的窗架和圓桌。倒置的梯形豎立于圓形的左半側,從底部白網紋樣判別,應為半束于側的窗簾。簡化為各種幾許形體組合的目標,交織并置于桌案上:扁圓的生果與圓形仙人掌,于上下別離緊貼中心軸線左右;菱形的陶罐與豎方形的盆栽,呈左右水平陳設;陶罐、仙人掌、盆栽、生果,圍繞著中心上下交疊的方巾,呈圓形散布,相互輝映,構成‘圓中有方、方中有圓’的布局特征。
《仙人掌、彩陶與靜物》中的立體幾許造型構圖分析,方圓矩陣間各有其次序
造型是構圖的主角,色彩亦為其間的一部分。在生果與方巾、仙人掌的處理上,林風眠以綠、黃相對應,左上角窗外的白色天空與右下角的黑色桌面,以及左下角明度較高的白紗窗簾與右上角的黑沉墻面,一起構成明暗比照。白色的布景在全體的灰色基調中顯現出色彩的諧和之美,而窗外天空中的白云更為畫面增添了空間的穿透性與另一空間的幻想。
中畫之魂,西畫之格
林風眠在30年代就研討過畢加索(PabloPicasso)、勃拉克(GeorgesBraque)等立體主義的代表人物,還在其翻譯的《一九三五年的世界藝術》著作中,專文介紹了立體主義在歐洲的最新發展。在他的心目中,立體主義是西方現代藝術的干流。50年代搬至上海后,受熱愛戲曲的好友關良影響,林風眠在了解紹興戲的改進的過程中深受啟示,茅塞頓開,通過結合立體主義表現手法,找到了補償我國傳統繪畫中因側重片面意向的時間性表達而在畫面空間張力上的不足。

喬治·布拉克《靜物》油彩 畫布,116.5×81.5cm,1911年作,法國巴黎蓬皮杜國家藝術中心藏
他從靜物畫下手,將空間縱深結構轉化成平面上的層層交疊,通過幾許造型的精準布局,墨彩流淌的筆觸和素雅的五顏六色,將我國傳統靜物繪畫素心清雅之韻消解于雜亂交織的幾許次序之中?!断扇苏?、彩陶與靜物》中,各個目標的構成都是通過奇妙組織,無論是前后景的比照色系,又或是畫中透過方圓矩陣所構成靜態和動態的敵對,均以靜喻動,展示了蓬勃的生機與生命力。憑借此作,藝術家彷佛在上海小屋中,向觀者娓娓道來林風眠的對傳統、現代和前史的神往韶光。
中西美學的至臻凝煉
《白衣仕女》
Lot 38
林風眠(1900-1991)
白衣仕女
彩墨 紙本 |一九五四年作|69×69.7 cm
Lin Fengmian
LADY IN WHITE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Painted in 1954
出書
1999年,《我國現代主義繪畫的前驅者——林風眠》,加拿大亞太世界藝術參謀有限公司出書,臺北,第145頁
來歷
亞洲重要私家保藏
評價ESTIMATE:
HK$1,500,000 –2,500,000
50年代,林風眠在教育事業上雖是隱退,但創造卻進入高峰期,其間仕女畫乃其最為人知的經典體裁。自50年代中期開始,受進一步諧和西方現代主義表現方式的影響,他筆下的仕女形象逐漸簡化為幾許形體的構成,布景也改為筆直幾合分隔,且更重視線條和色彩的運營,作于1954年的《白衣仕女》即為佳例,著作在熟練的捕捉了仕女外形美姿的一起,將東方仕女的雍容風姿和高雅氣韻展露無垠。

林風眠《照鏡仕女》彩墨 紙本 68.5×68.5cm,嘉德香港2018春季拍賣會Lot18,成交價:682萬港幣
《白衣仕女》采林氏典型的‘方形布陣’構圖,大面積的黑白刷筆,將布景筆直分隔成具有明暗改變的三等分,流麗的線條和半通明的暗影賦予畫面一種光色照射下的逆光情境,為安坐于前的白色仕女注入一股靜幽柔美的空創意。兩筆彎眉、兩畫鳳眼、一點文鼻、兩筆暈染而出的櫻嘴薄唇,一個長筆勾勒的橢圓臉型,用筆熟練自傲?;顒拥木€條,浸透了藝術家的情思,一起又率領著畫中的色塊,從線轉到面,從實體轉到空間,勾勒仕女豐潤的身姿及薄紗的輕盈,顯示出藝術家是在對畫中人物有了充分了解之后加以提煉才可抵達純熟、自傲的表達境地。
《白衣仕女》著作部分
用色上,林風眠自創在重彩之上疊加白線、白粉,構成通明的紗質感覺,層層疊疊的白粉肌理營造出高古宋瓷般瑩潤柔軟的通明光感,蓋于白粉之下的重彩透過不同程度遮蓋,發明出隱隱若現、層次豐厚的中心色彩改變。
大繁若簡,意象造型
由《白衣仕女》中亦可見林風眠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神往、了解和審美體悟。如他由我國歷代佛像、敦煌巖畫、京劇人物的打扮中提取創意,在轉化為本身的創造中,又參加西方立體主義精煉的造型。畫中女子的削肩、細長四肢與右側瓷瓶的細長造型構成呼應,柔軟的黃色花卉在硬挺的白色瓷瓶中靜美開放,與安坐于旁的仕女遙相而對,林風眠將白衣仕女的客觀形狀與片面意向的化身幷置入畫,用西方之方式展示自我的東方情思,一如李白寫楊貴妃之絕句‘云想衣裳花想容’般意蘊深遠。
東方抒發新韻
《魚鷹》
Lot 39
林風眠(1900-1991)
魚鷹
墨 紙本 | 一九六〇年作| 68.5×68cm
Lin Fengmian
OSPREYS
Ink on paper | Painted in 1960
出書
1999年,《我國現代主義繪畫的前驅者——林風眠》,加拿大亞太世界藝術參謀有限公司,臺北,第222頁
來歷
亞洲重要私家保藏
評價 ESTIMATE:
HK$1,000,000 –2,000,000
‘我想或許由于我從小生活在山村里,對大天然的喜好,成為一種習氣……或許看來最平淡的東西,在平原上的幾株樹、一條河,我都永遠不會感到厭倦?!?/span>
——林風眠《抒發·逼真及其他》,1962
林風眠的故鄉位于廣東省梅縣的公嶺村,景色美麗而安靜,是其年少消磨韶光的好地點,培養了他一顆喜好貼近天然的美麗心靈。于杭州藝專教育期間,他更發起學生要多‘向天然學習’,身邊萬物皆為創造的資料。1958年,他與關良、吳大羽等老畫家在上海美協的組織下造訪安徽黃山、姑蘇東山、浙江舟山及新安江等地寫生,積累了很多的繪畫資料。著作《魚鷹》就是林風眠根據該次寫生中所見所悟,于1960年創造的得意之作。
約50年代,林風眠(右二)與關良在上海城外寫生
信手拈來皆成妙諦
在墨色五分的山河布景中,他以收放自如的運筆暈染,合作堅固的直線,將兩艘漁船簡化為三角形塊的抽象式結構,幷置于畫面中心,船頭船尾顯露的水稻在兩端零散交織,構成對應,締造出視覺的安穩和空間縱深的層次。三只肥瘦紛歧的魚鷹,被刻意組織站立于右側船沿之上,打破了畫面本來的構圖平衡,構成一種向右下沉的動勢。
《魚鷹》著作部分
我國繪畫自古以景色體裁見長,特別側重抒發意境的適意表達,文人畫更將此特色發揮極致,卻也捆綁了空間布局上的運營。林風眠通過學習西方景色繪畫的空間構圖,將畫面橫貫分構為多個層次,并使用傳統水墨畫中留白的特色,引進西畫關于戶外光影改變的捕捉,跟著近大遠小的景物組織,畫面由前至后,層次推動間,一股輕松自由的畫面氣氛洋溢而出,構成畫面次序上的新韻律。
有別于40年代在杭州嘉陵河畔所作景色畫中所發出的郁悶、沉悶的情調,《魚鷹》中,右側魚鷹未見五官,卻身姿生動,簡化的用筆蒼勁姿媚,自成風調,流顯露一種經久淬煉的孩子氣,一如林風眠彼時的心境描寫:雖歷經戰爭流通、人生失落,卻仍對天然、對藝術保有一顆純真的赤子之心。
面臨一代大師的巔峰經典,回首再讀文首那句‘人生總結’,不由感嘆,年代比他走的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