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梅瓶,一般人都以為是插花用的,但最早都是用來儲酒的,其特殊造型也是出于儲酒需要,所以有蓋密封。梅瓶之型,出現于唐宋,宋代又稱“經瓶”,樣式一般是小口、短頸、豐肩、收腰、瘦底,肩部豐滿,往下逐漸收束,類似美人肩腰,挺秀俏麗,具有特別的審美韻味,也是瓷瓶中格調最為高雅的器型之一。說起梅瓶的收藏,桂林博物館的梅瓶收藏當為全國之冠。時至今日,梅瓶作為古董瓷器中的一種高貴器型,尤其是清三代的各類梅瓶,尤受收藏者的青睞。

“元·青花孔雀牡丹帶蓋梅瓶”。這方元青花梅瓶,曾經在上海參加過預展會,整器高45公分,腹部主題紋飾為纏枝牡丹紋,花朵妍美飽滿,枝蔓舒展輕盈;肩部裝飾孔雀穿牡丹花圖案,布局疏朗清新,筆意酣暢灑脫,美中不足的是,這方梅瓶青花發色不夠濃艷。難得的是,此方梅瓶帶有覆杯型蓋,外繪六瓣覆蓮瓣紋。這類帶蓋的元青花梅瓶傳世極為罕見,大抵是由于保管不善等原因,原蓋大多破損或是丟失。據考,存世所見以牡丹紋為主題紋飾的元青花梅瓶一共十件,其中頂蓋齊全者僅有四件。

此方梅瓶也是系出名門,原先為香港收藏家徐展堂所收藏。筆者還注意到,此件梅瓶八年前曾經在北京一秋季拍賣會上亮過相,以1568萬元成交。八年以后,僅增值了百萬元,如果考慮通脹等因素,算是一例失敗的藝術品投資。
藝術品投資,講究精品意識,此外還有就是中長線投資。一般來說,八年是藝術品很好的投資周期,能夠體現其保值增值的作用。但是,也有一些不確定因素,包括市場景氣度變化等等。八年前,藝術品拍賣市場正是人氣鼎盛的時候,據統計,2010年度中國藝術品在世界拍賣市場共誕生了至少18項億元紀錄。時過境遷,如今雖然億元藝術品在拍賣市場已經成為常態,但是市場景氣度已經大不如前了,這方元青花梅瓶就是一個縮影。其實,藝術品從來就是救貧不救急的。

梅瓶樣式一般都是小口、短頸、豐肩、收腰、瘦底,肩部豐滿,往下逐漸收束,類似美人肩腰,挺秀俏麗,具有特別的審美韻味,也是瓷瓶中格調最為高雅的器型之一。關于梅瓶,一般人都以為是插花用的,為何會有瓶蓋?其實,梅瓶最早都是用來儲酒的,其特殊造型也是出于儲酒需要,所以有蓋密封。梅瓶之型,出現于唐宋,宋代又稱“經瓶”,其名稱據說與當時朝廷盛行的經筵制度有關,當時專門的經筵官定期向皇帝講讀群經及史書,由此派生出經筵用酒,裝酒的就是這類瓷瓶。當時,各大窯口都有類似瓷瓶制作,但工藝都非常精美,不同于一般民窯粗瓷。如浙江省松陽縣博物館藏有一方南宋龍泉窯青釉弦紋帶蓋經瓶,系在松陽橫山村南宋慶元元年(1195)程大雅墓出土。宋代磁州窯梅瓶偶見腹部開光書寫有“清沽美酒”、“醉鄉酒?!钡茸謽?,就充分說明了其儲酒功能。

梅瓶之稱流行,源自民國許之衡所撰《飲流齋說瓷》:“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也?!逼鋵?,至少在元代就已出現梅瓶之稱,如元代陸文圭《題索句圖》中有句:“梅瓶無香,茶鼎無煙?!钡?,梅瓶一直到明代還是以儲酒使用功能為主。1983年5月,桂林明代嘉靖第十代靖江溫裕王朱履燾墓中出土了一個青花雙龍戲珠帶蓋梅瓶,其瓶蓋被拌有糯米漿的石灰膏嚴實地封住,打開后發現,里面是一瓶香沁濃醇的乳鼠藥酒。更形象的證明是,1972年桂林市東郊明代靖江安肅王朱經扶夫婦合葬墓出土的明宣德年間青花攜琴訪友(攜酒尋芳)梅瓶,描繪有高士騎馬及仆人相隨,仆人肩挑的一頭是竹編的三層食簟,另一頭就是一只裝滿美酒的帶蓋梅瓶,可謂瓶中之瓶。值得一提的是,桂林博物館的梅瓶收藏為全國之冠,藏有各類明代梅瓶300余件,大多數是從市郊堯山的明代靖江王陵出土的,其中250余件是青花瓷梅瓶,大部分都是帶蓋的,數量之多、品種之豐,居全國之冠,因此有“梅瓶之鄉,桂林一絕”的美譽,這與當時桂林釀酒業的發達密切相關。

梅瓶用于插花,由儲酒變身風雅之物,可能要在晚明以后。至少在明代文人的記載,或是當時的圖繪中,還沒有出現插花用梅瓶的景象,當時流行插花的瓷瓶還是以膽瓶多見。估計是到了晚明以后,文人們發現此瓶用于插花最為妥帖,所以其儲酒的本來功能漸漸被異化了。到了清代,所謂梅瓶幾乎未見還有置蓋者,其原來酒瓶功能完全異化成為花瓶,成為博古清供的陳設品了。

時至今日,梅瓶作為古董瓷器中的一種高貴器型,尤其是清三代的各類梅瓶,受到投資者的青睞,身價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