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是怎么努力也留不住、追不回的,如時間、生命、感情…

  唯有藝術,恒久綿長,超越肉體,留住記憶。

只是因為人群中看了你一眼只是因為人群中看了你一眼

  1931年深秋的某日,吳作人正暗自生著悶氣。因為獎學金有可能不保,這筆錢對他來說非常重要。

  吳作人的孩童時期其實很灰暗:父親早逝,家境貧寒,虧日后得徐悲鴻的賞識與安排,方得機遇留學。雖然自己爭氣,在校學習不到一年時間便獲得全校第一,也因此不僅獲得金質獎章和桂冠生的榮譽,還享受了個人工作室和一切作畫物質費用公付的優厚待遇??上攵?,這些資源對于當時一窮二白的吳作人來說是多么重要。

  但,善妒的人太多。他的優秀引來多人不滿,他們找各種借口,希望取消他的獎學金,這等于使吳作人的生活和學費斷了主要來源。焦慮的吳作人不知怎么辦,異國他鄉的孤獨感和性格自帶的克制使他決定暫時放下一切,看畫散心,或許可以想出辦法呢。沒想到,這次決定,讓他意外遇到了生命中最寶貴卻也最遺憾的一段感情,也因此改變了一個女人的一生。

  1933年,徐悲鴻夫婦在比利時看望吳作人等留學生  前排右起李娜、徐悲鴻、沈宜甲,后排右起趙梅伯、吳作人、蔣碧薇 

  二人的首次邂逅比較偶像?。核龅搅怂?,四目相對,彼此認定。感情的事,只要一開了頭,便綿綿不絕。此后二人頻繁約會,來往密切。

  彼時吳作人不過20多歲,李娜比他小三歲,更是青春懵懂,他青年才俊,意氣風發,她嬌媚可人,溫婉大氣,很快,他們決定要在一起。

  但她的姐姐堅決不同意。李娜年幼喪父,母親住在偏遠鄉下,姐姐是她的唯一監護人。因丈夫是八國聯軍的身份,這個姐姐對中國人有本能的無知、厭惡等復雜情感。

  可愛情呢,一旦產生,能量巨大,陷入愛河的李娜如何能割棄?在二者不可兩全的情形下,她最終聽從內向最深處的聲音,放棄了原生家庭,以及金錢、未來等,只身一人,攜裹對愛情無限的憧憬投靠了吳作人。是的,她毅然決定為了這個男人,私奔。

  聰慧如她,自然知道這次選擇的后果,但她,已經想不到太遠了。

  當時,他們的日子并不好過??梢韵胂螅阂粋€是靠著獎學金勉強度日的窮小子;一個是并無謀生能力的嬌弱少女??梢哉f,除了愛情什么也沒有。但誰的青春不輕狂呢?他們并不太在意這類真實生活的窘迫,“有情飲水飽”大概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吧,沉浸于愛河中的兩人在比利時渡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時期。

  所以,雖物質生活艱難,但此時的吳作人卻在精神領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愉悅。對創作而言,愉悅的心情與躊躇滿志的情緒是最佳催化劑,所以此時期吳作人的創作達到其留學期間的高峰。

  這一時間段,在1932-1934年間,這幅《坐女人體》正誕生于此。

  此畫構圖飽滿,顏色沉郁,光線對比強烈,充滿詩性美感??v觀整幅,畫中女模特與背景相互融接,邊緣線的處理微妙且松動,起筆渾然天成,右上部較為明亮的背景上又有與左邊背景顏色呼應的頭發的顏色。吳作人善于把豐富且生動的表現蘊藏在整體格調中,細看暗部,會發現在紅褐色背景中還有許多對場景的細節刻畫,歐式櫥柜與畫框巧妙繪入背景,既不喧賓奪主,又使畫面豐富精彩。在對模特胴體的表現上,并沒有刻意描繪骨骼與肌肉的走勢,反以細膩筆觸與圓潤造型將人物與背景融合卻又凸顯,達到吳氏所說的“看上去什么都沒有,但使人感覺什么都有”的效果。

  故,此件《坐女人體》堪稱吳作人1930年代歐洲留學時期的代表作, 也是已知市場吳氏這一時期最大尺幅、畫面保存最完整的油畫作品。

  這短短兩三年時光,是屬于他們二人的美好記憶:他努力創作,追尋自己的藝術理想;而她,細心照顧家庭,有時還會拿起筆畫些畫。從現實到精神,二人都高度契合,心意相通,這是多么美好又難得的一種共鳴!

  然,大多時候,人間似乎存在某種規律:“美好”通常難長久。

吳作人留學比利時期間在畫室中留念吳作人留學比利時期間在畫室中留念

  1935年,一封國內徐悲鴻寄來的信,將吳作人召回國。視他為一切的李娜自然隨夫來到中國,盡管此時,她連中文都說不利索???,愛,便是最大的助推器,她的義無反顧當時眾人都視為偉大,可僅僅幾年后,卻成為吳作人最悔之事:若無當時的那次見面,若她沒有隨他來到中國,她,是否可以平安終身?

  一切就是命。

  結果極為凄慘,不通漢語的她遠赴重洋來到遙遠中國,因戰爭之故,物質貧困,生活困窘,生產時醫療條件差,加上胃痙攣老病發作,食不下咽,她竟然在產后經過半個多月的折磨而含恨撒手人寰,那初生尚不足月的兒子幾天后也因營養不良夭折。

  當時,她只有28歲。這位異國的姑娘,來人世28年什么都沒有留下:沒有娘家、沒有后代、沒有青冢。今日能夠看到的,只有她的丈夫為她畫下的遺容。

  妻子盡亡,吳作人亦再次一無所有。就算作為觀者,目睹這些關鍵詞,也可以想象他當時內心之痛。就算多年后,他再娶,可晚年重病,也還是會在某日中午突然哭醒,不斷呼喚她的名字。對于這個用生命來愛自己的女人,吳作人一生都沒有忘記。只是大多數時候,只是放在最深處。

  左為在比利時“吳作人畫展”上的吳作人外孫女吳寧;右為吳作人作的《李娜肖像》

  70年后,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院長親自為他舉辦個人紀念畫展,吳作人外孫女吳寧(與吳作人沒有血緣關系)帶去了她的畫像。開幕式上,吳寧用法語致辭:“這個離家已經74年的人,我們現在終于把她帶回了家?!鄙衿娴?,是吳寧與李娜長得非常相似,但實際上,她們從未相見也沒有任何血緣關系。

  恨時間匆匆,唯有此畫,聊慰世人心吧。

  那這幅畫是如何進入拍場的呢?

  這又牽涉到另一個神秘的男人:孫佩蒼。

  他被譽為民國收藏“西畫東漸”第一人,同樣是位傳奇人物。

孫佩蒼孫佩蒼

  很少有男人在中年時期愿意拋卻一切,從頭再來,更何況是已在國內成家立業的孫佩蒼。當時他30余歲,有三個兒女,妻子又即將臨盆。正常情況下,他該求穩,并趁著發展東風平遙直上,再起高樓。

  可他偏偏走了另一條路。

  1920年底,他頭也未回,登上了前往巴黎的大船,開啟留學生涯?!靶梁ジ锩院?,緊接著新文化運動,讓我祖父覺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不愿意做井底之蛙,他想改變自己?!睂O佩蒼之孫孫元認為這是孫佩蒼決意留洋的原因。

  在法國,他同徐悲鴻、謝壽康、常玉、張道藩、邵洵美等人結為好友,也自那時始,其憑一己之力,在歐洲各處搜藏西洋名畫,并撰寫《世界美術史》,滿懷熱情望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做鋪墊。徐悲鴻贊他“辛勤而精鑒”,蔣碧薇則說“他一生儉約,省下錢來專門搜購藝術作品,所以他的收藏極為豐富精美?!?/span>

  這個“省錢”怎么理解呢?可從一段描寫中窺得一二:一根香煙分三次吸,做飯只買得起最便宜的五花肉,吃到后來一見五花肉就想吐。用包裝紙寫信,把錢都用在買畫和在歐洲各國博物館教堂看畫上了。每到一個城市,都沒有游逛機會,孫佩蒼總是一頭鉆進教堂看畫……確實有些狠。不過,他是有一定野心的,即希望日后在國內建一座美術館,所以他的收藏既精又廣,按照一定規劃不斷豐盈?;貒?,孫佩蒼先后擔任要職:奉天美專教授、北平中法大學教授、國民大學教授、東北黨務辦事處主任等??箲鸨l后,又任西南聯大教授,被聘為國民參政會第一、二屆參政員。

  當時的他,一定是意氣風發,躊躇滿志吧。既然美術館建造起來尚需時日,那不妨先辦一個展覽。于是1942年1月,孫佩蒼攜帶部分藏品趕赴成都,參加四川美協主辦的“第一屆美術展覽會”。一開始,事情似乎很完美,媒體報道也很熱鬧。豈料開幕后不幾日,他居然離奇猝死了,年僅52歲。

  1942年,第一屆美術展覽會的報紙廣告
“四川美術協會主辦第一次美術展覽會
日期:三十一年一月一日至七日午前九時至午后四時
地點:成都城守東大街四川省立圖書館二樓
(1) 油畫之部——本國現代畫家八人 吳作人、呂斯百、秦宣夫、唐一禾、王臨乙、呂霞光、李瑞年、黃顯之
(2) 西洋美術作品及復制之部——孫佩蒼先生搜藏”

  那幾天究竟發生了什么?他為何離世?又如何離世?那他的藏品呢?…太多疑問蜂擁而至,謎團越繞越多,但至今無人知曉答案。

  后面的事情更離奇。他死后,媒體集體封口,參展畫家及友人也從此緘口不提“孫佩蒼”三字,那部分被帶到四川的藏品更是在其死后幾乎全部散失,直到現在依就下落不明。

  曾經的風流倜儻和一切的繁華鼎盛,伴隨著他的蹊蹺死亡而戛然而止。而最令人感慨的,是曾經赫赫有名的“孫佩蒼”被歷史悄然的遮蔽。

  那他剩下的那部分藏畫呢?

  很快,“文革”來臨。歷史浪潮中孫佩蒼家屬不堪騷擾,決意將其剩余藏品交由中央美術學院(微博)。巧合再次發生,是吳作人和古元代表學院來接管藏品。

1969年中央美術學院開具的捐贈清單(古元所書)1969年中央美術學院開具的捐贈清單(古元所書)
中央美術學院所貼畫作背簽中央美術學院所貼畫作背簽

  1986年,經關鍵人物批示,這批畫得以返還給孫家后代。由此,也打開了一窺孫佩蒼豐贍收藏的大門?!霸谥醒朊佬g學院陳列館歸還藏品現場,一件件美術品包括國畫、油畫、銅器、石膏像、瓷雕夢幻般地展現在我眼前。我終于親眼見到祖父的收藏,這些收藏豐富而精美……”孫元在《尋找孫佩蒼》一書的“自序”里寫道。

  2014年,由孫佩蒼孫子孫元先生出面,集中發起了一次匯集尋找祖父信息、追憶其對中國近代收藏史所作貢獻的出版、展覽活動,這幅吳作人的大尺幅油畫《坐女人體》赫然在列,吸引無數目光。其雖經歷時代風雨,終得以返家并妥善保存至今。

  1986年5月12日,中央美術學院陳列館退回美術品現場(本作品左側的兩幅畫為徐悲鴻所作孫佩蒼妻女畫像)

觀眾在“青青子佩”孫佩蒼收藏展上觀賞此畫作觀眾在“青青子佩”孫佩蒼收藏展上觀賞此畫作

  2018年7月7日晚,此畫驚喜亮相于西泠印社2018年春拍現當代油畫雕塑專場,再次串聯起一段珍貴歷史和一批有趣的人。

  而“孫佩蒼”,則不啻為一項謎,僅期待時間的解密吧。

  實際上,這兩個男人的身后,站著另一個男人:徐悲鴻。

  若沒有徐悲鴻,吳作人絕非今日的吳作人,李娜也斷不會命折東方,或許,孫佩蒼的收藏很難迅速聚集,甚至,不會收下這幅《坐女人像》。

青年徐悲鴻青年徐悲鴻

  徐悲鴻比孫佩蒼小6歲,吳作人則被視為徐悲鴻“左膀右臂”之一,更在其逝后盡全力推動中國現代美術的發展,他們三人,國內國外都有過密切而溫情的往來。

  1927年4月,徐悲鴻從法國回到國內。幾個月后,19歲的吳作人來到了上海,他一直仰慕徐悲鴻,因此毅然前往當時徐悲鴻任教的上海藝術大學求學。 某天,徐悲鴻上完課,由田漢陪著查看學生習作,就在這一常規的教學活動中,他“發現”了吳作人,從一件素描石膏頭像習作,徐悲鴻看到了一股“有非凡之觀察力和創作力”。

  看著眼前這個羞澀內斂的年輕人,徐悲鴻充滿憐愛?!耙院笥惺裁词?,可寫信給我?!彼炎约旱募彝プ≈穼懡o吳作人,已決意對他負責到底。

  這次相遇,徹底改變了吳作人的一生。上海藝術大學被查封后,吳作人轉學到南國藝術學院,徐悲鴻不僅熱情支持,更在日后親自安排吳作人再次轉學到中央大學藝術系旁聽,更在不久后出錢出力將吳作人送上出國留學的大船。

  幾年后,吳作人被徐悲鴻召回國后,很快被委以重任?!拔覝蕚湓诒逼睫k一所美術學校,教務長一職非你莫屬?!毙毂櫧o他寫信。1946年9月,吳作人被聘為北平藝專教務長。

1936年徐悲鴻與吳作人等在中央大學藝術系與模特合影1936年徐悲鴻與吳作人等在中央大學藝術系與模特合影

  1938年,徐悲鴻、吳作人、艾中信等中央大學藝術系師生合影于重慶

徐悲鴻寫給吳作人信札徐悲鴻寫給吳作人信札

  實際上,徐悲鴻不僅是吳作人的伯樂,更是他的精神導師。徐悲鴻的藝術觀點對吳作人影響深刻。二十世紀初葉,吳作人游學西歐后深切體會,東西方藝術是兩種不同的藝術體系,有不同的美學追求,但他不是盲目拜倒在西方藝術圣殿前,而是冷靜辨別,明確取舍,敏銳地結合自己時代的特性,盡量發揮獨創性。對于西方廣闊的藝術傳統,他選定徐悲鴻寫實主義藝術為突破口,接古典主義之精粹,再順流而下,取印象主義色彩之神韻,借后印象派強調主觀創造表現之精華,獲得了西方藝術發展五百多年的合理內核。他的油畫充分繼承西方油畫藝術的造型與色彩體系之特長,但面對吳作人的油畫作品,人們能夠清楚地感覺到其中的中國藝術的氣質。吳作人以凝練而準確的形象融會著中西藝術,是繼徐悲鴻之后中國美術界的又一領軍人物。

  2018西泠春拍 
徐悲鴻(1895-1953) 楊仲子全家福
布面 油畫 
1928年作
簽名:戊辰冬日寫仲子全家 悲鴻
說明:楊仲子舊藏,由其家屬友情提供。
本拍品創作于1928年徐悲鴻任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期間(同年楊仲子任音樂系主任)。
徐悲鴻曾多次為楊仲子造像,且在1928年動蕩的時代背景下,盡心為好友創作了這幅油畫全家福,可見二人情誼之深。作品之精細,實為用心。
59×80cm

  可惜,世事難料。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突患腦溢血溘然離世。吳作人沒有辜負徐悲鴻的教育和培養,不但成了大畫家,還擔任過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院長、名譽院長等職,為中國的美術和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