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藝術品拍賣市場多年的發展,各版塊專場已然相對成熟,其中的慈善拍賣也慢慢地走進人們的視線。藝術品慈善拍賣基于良好的捐贈模式和巨大的宣傳效應,使它成為拍賣市場重要的拍題之一,同時也是慈善事業一種全新的方式。

  史上規模最大的慈善拍賣

  2017年3月,洛克菲勒家族第三代掌門人,101歲的大衛·洛克菲勒去世。根據大衛·洛克菲勒的遺愿,他和妻子私人收藏的約2000多件藝術品定于2018年5月初在紐約洛克菲勒中心的一系列盛大的拍賣會上進行拍賣。這批收藏預估價值高達6億5000萬美元,將成為拍賣歷史上價值最高的一次慈善拍賣。大衛·洛克菲勒曾說過:“最終,所有這些曾帶給我與佩吉無比愉悅的藏品將再度與世人分享。我們希望,如同它們陪伴我們的過去數十載一樣,將會帶給他們同樣的滿足與歡欣?!?

  北京時間5月9日,“佩吉及大衛·洛克菲勒夫婦系列珍藏:十九及二十世紀晚間拍賣”在紐約洛克菲勒廣場的佳士得拍賣大廳落槌。44件拍品,41.3億元(646,133,594美元),100%成交,莫奈、馬蒂斯、柯羅、德拉克羅瓦、塞甘、莫蘭迪、雷東7個藝術大師作品拍場紀錄,畢加索玫瑰時期作品拍賣紀錄。這份“19及20世紀藝術晚拍”成績單,由此拉開洛克菲勒世紀拍賣的序幕。這一系列拍賣分為線上線下兩部分進行:5月8日至5月10日持續三天的線下拍賣中,除“十九及二十世紀藝術”晚間拍賣外,另有兩場“英國及歐洲家具、瓷器及裝飾藝術品”拍賣,一場“美洲藝術”晚間拍賣,一場“藝術品”日間拍賣,及一場“旅行及美國珍品”拍賣。5月1日至5月11日,部分拍品同期在網上進行拍賣。

▲莫奈《綻放的睡蓮》▲莫奈《綻放的睡蓮》

  5月12日,這場史上規模最大的慈善拍賣最終落下帷幕,超過1500余件的拍品100%成交,成交總額高達832,573,469美元,折合人民幣近52.8億元,遠超拍賣前預期,見證了22項世界拍賣紀錄的誕生,這也創下了有史以來成交總額最高的單一珍藏拍賣。尤要特別說明的是,洛克菲勒夫婦珍藏專拍所有拍賣收益將撥捐洛克菲勒夫婦生前長期支持的慈善機構。包括:美洲學會/美洲協進會、美國外交關系協會、大衛。洛克菲勒基金會、哈佛大學、現代藝術博物館、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洛克菲勒大學、美國農地信托基金會、緬因州海岸遺產信托基金會、石谷倉復原公司―石谷倉食物及農業中心等十余家慈善機構,用以繼續推動科學研究、扶助高等教育、資助藝術事業、促進可持續發展以及土地保護項目等。

▲拍賣現場▲拍賣現場

  此外,這場流淌著慈善血液的藝術品拍賣會,不僅是對社會有著積極的影響作用,也激起了藝術市場的活力。這一表現不僅體現在百分之百的成交率,多項紀錄的產生,更重要的是帶來了許多新藏家的進入。據佳士得方面的消息,在買家的地域分布方面,美洲區占比73%,歐洲區占比18%,亞洲區則占比10%。裝飾藝術現場拍賣的買家中,10%為新買家;網上拍賣的買家中新買家占61%;28%的買家購買了一件以上的拍品??梢娨粓龊玫拇壬婆馁u能帶來的巨大影響力。

  藝術品慈善拍賣產生的正面影響

  在2011年美國電影明星本·斯蒂勒、名畫廊主大衛·茲沃納與佳士得拍賣行宣布聯合拍賣21位著名藝術家的作品為海地人道主義機構籌款。佳士得宣稱,拍賣將于當年9月在佳士得紐約洛克菲勒中心舉行,所有收益將用于海地教育,而通常收取的各種傭金費用也將被佳士得放棄。這些拍品目前正在進行一場名為“藝術家為海地”(Artists For Haiti)的預展,拍品中有許多是特意為此次拍賣而創作,而其他作品也頗具影響力,26件拍品共籌集了1300萬美元善款。在更早的2008年,大衛·茲沃納也曾與蘇富比(微博)一起組織拍賣,為搖滾明星博諾的“紅”慈善組織籌款資助非洲艾滋病、肺結核和瘧疾。

▲“藝術家為海地”的慈善義拍活動▲“藝術家為海地”的慈善義拍活動

  這兩場大型的藝術品慈善拍賣都獲得了可觀的籌款,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結合——強勢的市場、知名藝術家再加上社會名人效應。在這樣的慈善活動吸引到了重量級的收藏家,并且也增加了藝術家的曝光度,藝術家還可借此機會和收藏家以及策展人建立網絡人脈。同時慈善拍賣活動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市場,通常在慈善拍賣會上,藝術家的紀錄不太會被刷新,但是在“紅”拍賣之后,卻出現了17次這樣的情況,包括建立并保持了班克斯的190萬美元以及Howard Hodgkin的79.2萬美元的紀錄。由于是蘇富比舉辦的,這些數據也都被紀錄在網站上面,而事實上大多數慈善拍賣是不在列的。但網絡上并沒有明確表示這些是慈善拍賣的紀錄,則會對市場產生一種誤導,在走正常的公開拍賣程序中藝術家的作品價值有可能產生不同程度的升值。

  雖然不是所有的慈善拍賣都和上面所舉例的慈善拍賣同樣的規模,但是無論是藝術經紀人還是拍賣商也的確付出了他們的時間,無償操辦這一切。拍賣行和畫廊參與慈善拍賣首先是出于企業社會責任,不過不可否認它們從中也會有一些附帶的好處。這些活動不僅樹立良好的公共關系,還可以打開市場,因為現有的以及潛在的客戶經常會投身慈善組織及活動。更何況,偶爾拍賣行其實也有經濟上的好處,比如說“紅”的那次慈善拍賣,當時收取了買家10%的傭金。再者紐約州要求支付銷售稅,但是不包括買家溢價,所以收藏家對于慈善拍賣也是樂見其成的。捐獻藝術品的收藏家可以獲得藝術品市場價值的全額減稅,而買家可以獲得零售價和實際支付超出部分的差價部分的免稅。


藝術品慈善拍賣的負面表現

  對于藝術經紀人或者藝術家來說,慈善拍賣也不見得十全十美。經紀人共同的看法是覺得慈善義賣太多太雜,質量不高的藝術品同樣是太多太雜。經紀商們受身兼機構董事之職的藏家們影響,藝術家們又要對給予他們職業幫助的機構表達感激之情,覺得蒙受了那些曾經幫助他們發展事業的畫廊恩惠。所以他們都不想只是捐出二流的作品,更何況那些有潛力有影響力的藏家大佬們也會看到,藝術家們的市場價值也許受到一定的影響。但是也仍會抱怨慈善藝術不過是第二梯隊,藝術家被求捐太過頻繁,以至于他們不得不為了“捐贈”而創作。

▲巴布羅·畢加索《蘋果》▲巴布羅·畢加索《蘋果》

  曾經Huffington Post的藝術評論家Mat Gleason就建議藝術家:“再也不要把你們的作品捐給慈善拍賣了?!彼囆g家捐贈作品得到的僅考慮作品成本的稅收減免。再加上藝術經紀人想要控制市場,也讓每一場拍賣都充滿了疑問。

  另外某個藝術家的穩定市場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至少幾年的宣傳、展覽和拍賣,價格也要有從低到高穩步增長的過程,這樣才能得到藝術品收藏者、投資人的認知和信任。而“名人”賣畫,通常是以慈善拍賣的方式,捧場的也通常是一個小圈子里的人。即便有時候爆出天價被新聞“熱炒”,但總歸起不到建立穩定市場的目的,因而難以得到藝術品收藏界的共識。這種“名人”作品缺乏藝術作品的標準器,社會大眾常常是根據知名度、偶像崇拜等因素給名人創作的書畫作品定價,而主要不是參照其藝術水準的優劣與藝術市場參照系來定價。從而造成買家們對其作品的了解認知不夠,買家們更是難以分辨優劣,對藝術市場造成負面的影響。

從古至今,慈善與公益存在與各個行業。慈善事業是一項受人尊重的社會公益事業,尤其在藝術行業,更加是一項將“真善美”的美好愿景落地為實踐的事業。藝術品慈善拍賣是藝術界人士和喜好藝術的人們表達愛心、承擔社會責任的優良途徑。對于藝術家來說,在滿足市場價值的同時也能因為慈善捐助來體現他們的作品價值更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